陶瓷上的书法传奇,景德镇的你了解吗?

编辑:admin 发布时间:2021-10-30 浏览:912次
欢迎大家阅读“景德镇南河公安”头条号。如果您喜欢本头条号发布的文章,还可点击左上角关注我的头条号,每天都有精彩文章推荐。
书法之美,在于它能与各种材质相容;宣纸的韧而可润、光而不滑,让笔墨清晰饱满、浓中有淡;绢布的柔软细密、色泽亮丽,让字迹肌理可见、格调高雅;而书法与陶瓷的邂逅,则是一场泥、火与“墨”的艺术碰撞。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陶瓷书法”代表性传承人朱丹忱与陶瓷书法的相识始于热爱,之后便是几十年笔耕不辍。他说,走上书法之路,既是时代使然,也是命运使然,仿佛这背后有着一个悠长的故事,而这个故事萦绕了他的一生。
01
泥、火与墨的艺术碰撞
对于很多人而言,一个人一生选择什么样的道路,在他懵懂的少年时代可能就已经埋下伏笔,他往往是从一个朴素的开篇续写出一个漫长的故事,从而构成这个人的核心的生涯。
朱丹忱生长于景德镇,父亲又是一位陶瓷书法匠人(其生前系景德镇市艺术瓷厂美研室陶瓷书法艺师),在父亲的言传身教和景德镇陶瓷文化氛围的熏陶下,朱丹忱自幼喜爱中国书法,读小学时即学习颜柳楷书,可以说他初学汉字之时,就是学习书法的开始,读初中后,父亲给了他一整套材料,用于学习陶瓷书法,他这才开始学习陶瓷颜料的使用,并用瓷板写了《千字文》隶书作临习教材,之后更是与陶瓷书法结下了不解的情缘。

朱丹忱现场创作
“父亲从来没有要求我一定要学习陶瓷书法,子承父业,父亲看出了我对陶瓷书法的喜爱后,才开始教导我。正是深入接触后才深知书法中的无穷魅力。”朱丹忱说。1974年,朱丹忱的父亲去世,家中所有的重担都落到作为长子的朱丹忱身上,幸运的是他有机会能够顶替父亲名额去艺术瓷厂工作。1976年,子承父业的朱丹忱进了瓷厂,并在那里从事陶瓷书法工作10年,这期间得陶瓷书法老艺人徐献智的指导,受益匪浅。
在家中挑大梁的青年时代,朱丹忱格外珍惜这份工作,因为它不但能解决家庭困难的燃眉之急,同时又是自己的志趣所在。可以说,正是这种最初使他内心安定的独特情感,让他更是以同等的热忱与精力去回报这份职业所带来的能量,从而全身心投入到书法探索与创作中去。正因如此,朱丹忱深刻地领略了陶瓷书法“一画之间,变起伏于峰杪;一点之间,殊衄挫于毫芒”的独特艺术魅力。

朱丹忱介绍他的作品
在当时的计划经济时代,瓷厂里徒弟只能跟着一位师傅学手艺,学成之后便也是一直从事着这一工艺。古人云:“画不可无诗,诗不可无书,书不可无印,四全即韵生。”在当时,陶瓷书法更多地用于写字、写款,在景德镇瓷画“诗情画意、字韵印趣”的准则里,陶瓷书法始终只是个“配角”,虽然有很多人觉得,在景德镇百花齐放的陶瓷艺术中不应该被这种的泾渭分明所局限,但却也很少有人有将书法作为“主角”进行创作。
朱丹忱在完成每天1500百字的任务之余,总觉得靠着翻阅父亲留下的写满了各种词句的笔记本与师傅的指导,在创作时少了点什么,终于让他等来了一个机会,也让他明白了缺少的是什么。
1985年,朱丹忱参加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江西分校书法系学习,受到许多书法前辈指点,对传统书法艺术进行了系统研究,次年,他以书法专业人才的身份被市文化局引进,调景德镇市群众艺术馆,筹办书画函大景德镇分校从事书法专业的研究和教育工作,其间他还兼任景德镇市少儿文艺学校书法教师。
在此期间,朱丹忱楷书习颜真卿《多宝塔碑》《麻姑仙坛记》,欧阳询《九成宫》及《张猛龙》北魏诸碑;行书学王羲之《兰亭序》;草书研王羲之《十七帖》、孙过庭《书谱》;隶书取《曹全碑》《华山碑》之意;篆书得《石鼓文》吴大徵之法;小楷则受钟绍京,赵孟頫《汲黯传》影响较深。这让他在之后的创作中更加地如鱼得水。
在经过书法艺术的拓展研究和实践后,朱丹忱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由于他具有较深的书法功底,在陶瓷上用传统书法装饰,更是形式多样。他充分利用陶瓷色釉的材质美,采取多种表现手法,展现自我情趣,挥洒自如,运筹帷幄,或规整严谨,或自然潇洒,或清逸脱俗。
02
不朽的陶瓷书法艺术
陶瓷作为中国的国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见证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上陶瓷与文字结合的渊源,更是由来已久。
陶瓷书法,顾名思义,就是表现在陶瓷上的书法。是一门古老而又独特的中国传统艺术,世界上绝无仅有。其实在古老的中国,陶文化时期就已经出现陶图案,但因为没有文字,算不上书法。直到文字出现,加上中国特有的制瓷技术,工匠能人在瓷器上写字、绘画,以至雕刻才有今天真正的陶瓷书法。
陶瓷是泥与火的艺术,书法是笔含墨的艺术。陶瓷与书法两者自古以来就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两者具有相通的艺术特征。陶瓷书法解决了传统纸质书法不易保存的问题,被称之为“不朽的书法艺术”。



作品展示
朱丹忱从90年代开始思考陶瓷与书法艺术的结合,将其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探索它自身丰富的艺术语言,当然这样的思考并不单单只有他一人。他吸收传统的装饰手法以探索陶瓷书法之美的诸多可能性。
“陶瓷是景德镇的名片,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艺术陶瓷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可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但是我们看到的艺术陶瓷作品多是以山水、花鸟、人物等为表现主体,书法则仅仅作为题款点缀画面,以书法作为表现主体的陶瓷作品并不多见,高水平的陶瓷书法作品更是凤毛麟角。”朱丹忱清醒地看到景德镇陶瓷界这一重画轻书的现象,决心要在百花齐放的陶瓷花苑中开辟出一片属于书法的天空。
朱丹忱的陶瓷书法有与瓷画互补的题跋诗词,但大部分还是作为独立的艺术形式出现的。瓦当镌刻的甲骨文、澄泥砚装饰的秦篆、釉下青花小楷、釉上珠明料蜀绣额的行草等等。既保留着陶瓷材质的流动美,又有器型与装饰结合的韵律美;既有气脉浓郁的传统底蕴,又有鲜明的时代个性。应该说朱丹忱的书法是汲古的,但恋古却不守旧,他收集了许多古碑拓片和字画,天天与古人对话,但又时时吸收时代的新鲜空气。
清逸、蕴藉、深朴、平和、简静是他几十年来砚边探索的艺术风格。然而,在朱丹忱眼里,不同的字的形体结构、笔墨程式的递变,首先都应该有传承有序的发展轨迹,然后才是个性张扬的风格。朱丹忱陶瓷书法深层次的要素,或许就在这里。
朱丹忱告诉记者,现代条件下陶瓷与书法艺术愈加交相辉映,不同的陶瓷造型可以采用与其风格相协调的书法来加以装饰,使陶瓷艺术获得锦上添花的效果,同时陶瓷温润如玉的质感也让书法更显莹润光泽。

作品展示
陶瓷书法不仅仅需要艺术家书法的功力,选瓷上也需要考虑较多因素。瓷板要求平整光洁,不弯不翘,颜色纯净均匀,没有色障。立体器型要求烧制完好无缺,其造型与色泽,有利于加工。陶瓷书法作品的设计还要考虑到它的审美性、独创性与实用性。这是创作者文化素养、审美情操、思想境界、书法功力和工艺技术的综合体现,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作品的成败。
“瓷上书法要做到疏密有秩,浓淡相宜,瓷板颜色与字体颜色的也有大学问,用一个外行人的话来说,就是要看着舒服,不突兀。”朱丹忱说道。
03
非遗的活态传承
在这些年里,朱丹忱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敢于突破创新。他将雕刻、装饰等效果融入其中,随器型选书法内容,这样的书法有节奏、有笔调、有情趣。虽然已经接触这行几十年,但他还在摸索着陶瓷书法的奥秘。他说,单单是书法就已经让人沉醉其中,值得用一生来探索,而陶瓷与书法的结合,更是有着无穷的奥秘与乐趣。
女儿朱希睿就是受朱丹忱影响较大的一位继承人,她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大学,目前在景德镇学院教书。因为时代的不同,朱希睿以更广阔的视野进行陶瓷书法创作,主张把陶瓷的美融入生活,艺术生活化,逐渐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这父女二人对陶瓷书法的见解,又何尝不是两个时代人的艺术碰撞。

朱丹忱与女儿合作完成的作品
书法传承必有师授,就陶瓷书法的传承而言,不论是家族传承,还是社会传承,都离不开口口相传的途径。朱丹忱深知,活态传承,必须对工艺全面了解,传承人不仅要通过学习提高自身技艺和文化修养,更要在传承和创新的实践中,结合时代精神、了解大众需求,创作具有传统意韵和当下思想的作品,探索出陶瓷书法的新路径,实现非遗保护、活态传承。
“宣纸熟练,陶瓷迷茫是现在学生们的普遍状态”,创作材料的改变使朱丹忱不得不现场操作示范颜料的调配、运用及搭配,手把手传授陶瓷工艺材料的使用方法和技巧。“即使是同一碗青花色料,不同的人写出字,经过火的淬炼后,成品显现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朱丹忱介绍道,小楷用油料调,使小笔出字精细;行草用水料调,挥大笔洒脱成大字。陶瓷材料极其丰富,釉上颜料的运用使陶瓷书法更加具有宣纸书法的韵味和质感,写字时料色饱满,配以笔墨的变化,把书法艺术表现出来,如此这般,瓷与料经窑火炼制,笔酣墨饱,笔势雄健洒脱。
创新是陶瓷书法艺术发展的必要条件。朱丹忱在50余年的艺术道路中,探索出了陶瓷书法这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并在实践操作中学习、补充,融合字体、文意和材料进行创作,提高自身创作能力和审美,使作品形式内容紧跟时代的脚步。
非遗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朱丹忱表示,陶瓷书法是陶瓷领域不可或缺的艺术形式,与陶瓷绘画有同等的艺术价值。自己的任何成就都是在路上,要想扩大陶瓷书法的影响,传承人不但要提高自身的技能和修养,在传承和创新的实践中,结合时代气息了解大众的需求,多做些有思想内涵、传统品味的作品,还要在市场上检验自己的作品,探索出陶瓷书法的新路子,真正做到非遗保护、活态传承,而这不是一个人的事,这是整个行业人的努力方向。

参考资料

Copyright © 2002-2030 冀ICP备11005871号-1 书法文化网网站地图sitemap.xml tag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