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节巡礼·山水(8)】第五届扬子晚报艺术节之刘云

编辑:admin 发布时间:2021-10-11 浏览:200次

“时代春光”江苏当代名家书画大展
——第五届扬子晚报艺术节
展览时间:2019年6月12日-18日
开幕时间:2019年6月12日下午15:00
展览地点:南京市建邺区梦都大街50号江苏省现代美术馆1、2、3号厅

江苏省书协主席孙晓云题写本次展名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风云际会,中国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一跃成为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的历史性跨越世人瞩目。为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扬子晚报携手70位江苏当代名家,隆重推出第五届扬子晚报艺术节——“时代春光”江苏当代名家书画大展,画笔颂祖国,传递中国声音。本次书画大展将运用全媒体手段进行传播。除了展览前在扬子鉴藏微信公众平台推送参展艺术家之外,还将运用直播、视频、H5等新媒体方式进行传播交流。
本期我们要向大家推介的是:山水画名家刘云先生。
☆参展艺术家:刘云

刘云,扬州人。江苏省国画院常务副院长、书记、艺委会副主任。江苏省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江苏省中国画学会副会长,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擅长山水画,其作品多次参加省级以上展览,被编入画册。多幅作品在省级以上报纸杂志发表,并在国内外数次举办画展。为中央及有关部门创作山水画作品并布置在重要场所。作品被美术馆及藏家收藏。出版有《刘云山水画精选》、《江苏省国画院精品画库山水卷·刘云作品集》。
☆刘云参展作品



气格清劲有奇趣一一读刘云山水画
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导周积寅
刘云先生是江苏省国画院常务副院长、书记,也是一位优秀的山水画家。近年来,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努力专研山水画,取得非常丰硕的成果,成为江苏山水画家中的佼佼者。众所周知,江苏省国画院有过非常辉煌的历史,产生过一大批山水画大师、大家:傅抱石、钱松岩、亚明、宋文治、魏紫熙等,他们在山水画上的成就举世公认,并且影响江苏山水画的走向和发展一直到今日。在这样的氛围中提升自己艺术的水平无疑对每一个画家来说都是幸运的,我想刘云山水画的必然也受到画院环境的影响,也得到江苏省国画院众多老先生的艺术陶染和指点,所以他在山水画学习过程中也选择了“传统、生活、创造”并举的发展之路。这一路重视继承传统,不排斥外来艺术的吸收借鉴,强调生活,在此基础上进行大胆的创造。在他的画中,我感受到了一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尊重传统而不僵化,提倡写生而不照搬自然,在推崇笔墨趣味上追求时代气息,形成了他自己的面貌和样式。总体来看,我认为刘云的山水画主要有几个特点:
一是刘云的山水取法自然,以自己敏锐的观察力捕捉生活中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美的画面。同时,他的山水源自生活又高于生活,在写实中见理想,再现中有表现,体现出当今的时代气息和审美趣味,寄托了画家自己的真情实感和艺术追求。这是非常可贵的真诚。由此可见刘云的山水努力突破传统图式的束缚,充满生活的浓厚气息。
二是刘云的山水尊重传统,特别是江苏省国画院前辈大师、大家积淀下来的优秀成果,所以他的山水源流有序、取法正大,做到笔墨当随时代。无论怎样的创新、创造,怎样的探索、尝试,刘云的山水都显现出纯正的笔墨语言和鲜明的江苏味道。这与那些追求时尚、盲目否定传统的画家形成鲜明对照,必然为真正理解中国画的有识之士所认可、肯定。
三是在审美追求上,刘云的山水显现出雅俗共赏的特征,为大多数人接受和喜爱,满足各个层次观者的审美需求。只有更多的受众和粉丝,才能让艺术的传播与影响实现并发挥艺术品最大化、最广泛的社会功用和职能,而不仅仅是视觉上的愉悦。刘云山水不仅在画面上大气雄浑,而且在细节的处理上精细深入,让人们面对其山水意境有所思、有所感、有所悟、有所乐,畅游其间而得山水性灵,进而获得精神上的享受与收益。
特别是近期刘云的西藏题材山水画,反映出一种奇趣、奇美。这里所谓奇,就是经过画家艺术加工之后达到艺术美的奇异境界,是源于真景,又不同于真景的集中概括。这让我联想起我在10年前写过一篇文章《立足于传统基础上的创新一一评07中国百家金陵画展(中国画)中的山水画》。文中针对时弊和画史,我提出了两个观点:“一是画山水以真山真水为师,以真实自然为美。二是山水画必须姓‘中’,必须在传统基础上创新。”由此两点参照刘云山水画,我更加坚信山水画的发展必然要沿着其自身的规律,顺应民族艺术的大道才能兴旺发达,而今天的画家必须处理好生活与创作、继承与发展的对立统一关系。刘云以自己对艺术的理解和笃信诠释了山水画应走之路和必须条件,值得称赞和鼓励。在此衷心祝愿刘云先生未来的艺术之路更加坚实、辉煌!

青峰天地间210cm×148cm2018年

群峰雪境210cm×148cm2018年

旭日映群峰210cm×148cm2018年

草原牧歌210cm×148cm2018年


参考资料

Copyright © 2002-2030 冀ICP备11005871号-1 书法文化网网站地图sitemap.xml tag列表